刘备费了好大劲建立的家业,结果被他儿子刘禅给败光了。 从公元184年起,刘备就和他两个结拜兄弟关羽、张飞一起商量着将来的打算,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汉朝恢复往日的辉煌。那时候,他们被朝廷叫去干过活,但后来又被踢了出来。没办法,他们只好去找公孙瓒帮忙,后来还占过徐州,但又给丢了。接着跑到荆州,结果还是被人排挤。这一路走来,刘备真是吃了不少苦头。好在到了公元208年,刘备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,在荆州站稳了脚跟。 那时候,刘备手头开始攒起了兵马,有了出谋划策的军师,领兵的将军,还有训练有素的精兵。转眼间到了公元214年,刘备成功地把益州这块地盘给拿下来了。他花了整整14年的时间,不光打下了荆州,还攻下了益州,实现了同时控制荆、益两个地方的大计划。 公元219年那会儿,刘备跟曹操在汉中干了一仗,最后刘备赢了,把汉中整个儿都占了,这样益州也就安全了。但好景不长,关羽和张飞先后没了,刘备自己又在夷陵吃了大败仗。从这以后,蜀汉就开始一路下滑,再也没缓过来。 展开剩余89%刘备临终时,真是下了一番功夫跟诸葛亮说,让他好好帮忙带着刘禅。可没想到,到了公元263年,曹魏大军打过来,要灭蜀汉那会儿,刘禅看到邓艾带着大概一万累得不行的兵,竟然二话不说就投了降。 那时候,刘备的孙子,北地王刘谌,真是个硬骨头,打死都不肯投降。他最后跑到刘备庙里,自己了解自己了,就是要表明他对蜀汉的忠心。可话说回来,蜀汉的老大刘禅,手里握着成都的精兵,还有大堆的钱和粮,本来能跟邓艾干一架的,但他为啥就没这么干呢?这里头,有三个说不出口的原因…… 刘禅那时候其实还有力气反抗,但他为啥直接就投降了呢?这确实让人挺纳闷的。按说,他手里还有兵,还有地盘,跟敌人拼一拼也不是没可能。但他就是选择了投降,这里面原因可能挺复杂。也许是刘禅觉得自己打不下去了,觉得再打也只是徒劳,可能还会让更多人送命。又或者是他觉得敌人的势力太大,自己根本没法抗衡,投降了还能保住一部分人的性命。再或者,他可能是累了,不想再打了,觉得投降是结束战争最快的方式。总之,刘禅在还有反抗之力的时候,选择了投降,这背后的原因咱们也只能猜猜了。 刘备那时候为了拿下西川,不光是失去了军师庞统,他自己也差点儿被刘璋给干掉。他估计做梦也没想到,自己费了好大劲儿建立的家业,在他去世后40年,就被儿子刘禅轻轻松松地送给了曹魏。要是刘备在地下知道了这事儿,估摸着得气炸了肺,说不定还想再把刘禅这小子摔一回呢。但可惜啊,那时候的刘备,恐怕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了。 刘禅真的就那么不争气,一遇到邓艾那一万不到的残兵就怂了吗?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简单,背后藏着三个小秘密,咱们也可以叫它背后的故事。就是因为这三个原因,刘禅在邓艾打过来的时候,干脆直接给邓艾递上了投降信。第一个原因,刘禅心里清楚,那时候的蜀汉已经是强弩之末,跟邓艾硬碰硬,胜算真的不大。再加上内部问题一堆,实在没力气再打了。第二个原因,邓艾虽然人少,但人家战斗力强,又是偷袭,速度又快,刘禅那边根本来不及反应,也没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。第三个原因,刘禅自己心里也盘算过,打下去可能会输得更惨,到时候不仅国家没了,自己的命都可能搭进去。投降呢,至少还能保住一条命,说不定还能有个安稳日子过。所以,刘禅也不是真的就那么傻,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,权衡利弊之后,才做的这个决定。 第一个不地道的地方,就是把那些开国大将的子孙们派到了绵竹战场上,结果他们都在那儿牺牲了。 绵竹那场仗,算是蜀汉拼死抵抗的最后一战了。后来,皇帝刘禅一看绵竹打输了,干脆就直接举手投降了。说到这场仗,领头的是诸葛瞻。那时候,他带着张遵、黄崇、李球他们几个,火速跑到涪县,去迎战邓艾带的那万多残兵败将。 那时候,主将诸葛瞻没听黄崇的建议,黄崇说该找个险峻的地方守住,别让邓艾的军队进到平原上。但诸葛瞻偏不,他就在涪县那儿磨蹭。结果邓艾带着兵,嗖嗖地就把诸葛瞻的先锋队给打败了。诸葛瞻一看不妙,只能跑到绵竹去防守了。 我当时就想不通,诸葛瞻到底是怎么盘算的?很明显,他就是打仗打少了,没经验。可邓艾这家伙一点机会都不给诸葛瞻,带着兵嗖的一下就冲进了平原,还派人去劝诸葛瞻投降,说只要他肯投降,就给他封侯,让他当大官。 邓艾用的那招激将法真管用,诸葛瞻二话不说就带着兵去跟邓艾干架了,心里想着得给国家出点力。但说实话,诸葛瞻以前压根儿没上过战场,这回一上来就得跟姜维那样厉害的大将邓艾交手,你想想,他哪儿能是邓艾的对手啊? 最后,诸葛瞻带着的部队被邓艾给团团围住了,诸葛瞻还有张遵、诸葛尚、李球、黄崇这些人,全都在战斗中牺牲了。蜀汉那边新的将领,有才能的人,都在绵竹这一仗里没了。还有赵云的儿子赵广,他在沓中也战死了。 总的来说,现在蜀汉能打的军队都差不多被姜维带着了,可姜维又被钟会缠得死死的,连口气都喘不过来。再加上蜀汉那批年轻将领,在绵竹那一仗全没了,这样一来,刘禅哪还有勇气和邓艾拼个你死我活啊。 张飞、赵云、黄权还有诸葛亮这些开国大将的子孙,在绵竹那场仗里全没了。对刘禅来说,他们就像是蜀汉的顶梁柱,顶梁柱倒了,刘禅心里头的那股子劲儿,也就跟着没了。 第二个问题,就是刘禅对姜维的看法出了差错。刘禅对姜维这个人,其实有些误解。他没有完全看透姜维的本事和忠心,可能觉得姜维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,或者对他的战略想法不太理解。这样一来,刘禅在对待姜维的时候,就可能有些偏差,没能充分发挥姜维的才能。这就是刘禅在认识姜维上的第二个不足。 钟会打算攻打蜀汉那会儿,蜀汉的军队大权都归姜维管。但刘禅旁边有个叫黄皓的太监,在朝廷里悄悄拉帮结派。姜维心里明白,只要自己一回朝廷,可能就啥权力都没了,变成光杆一个。为了避免被黄皓整,姜维只好待在沓中种地,躲一躲风头。 这时候,川蜀的头儿刘禅,不光是不相信自己的大将军,还特别信赖那个宦官黄皓。大将军姜维提醒他要注意,可刘禅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。 《三国志》这本书里说了个事儿:听说钟会在关中整顿兵马,打算搞点大动作,咱们得赶紧让张翼和廖化带着军队去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,以防万一。姜维收到这消息后,立马就给刘禅通风报信,想让刘禅重视起来。可刘禅呢,他却让黄皓去算了一卦。黄皓就算来算去,说:“这都是瞎扯,曹魏哪会没事来攻打咱们啊。” 就这样,刘禅被黄皓的瞎话给蒙骗了,而把姜维的好建议给搁到了一边。 后来,汉中的蒋舒投了降,钟会大军就杀进了汉中。姜维手头有6万大军,他只能带着这些人在剑阁挡住钟会。靠着剑阁那险峻的地势,姜维成功地把钟会给拦住了,让钟会前进不得,后退也难。正当钟会琢磨着要不要撤军的时候,邓艾却带着一万多精兵,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,那就是翻越阴平。 没过多久,诸葛瞻在绵竹吃了败仗,紧接着他就给守在剑阁的姜维发了命令,让他别再打了,说自己已经投降了。 蜀汉最后没了,主要是因为刘禅到了中后期太信任那些宦官了,而且他还看错了姜维。这样一来,在川蜀这块地方,大家就不能齐心协力对付敌人。这都是刘禅犯的错误,也是他没本事的表现。 第三个不为人知的小手段,那就是要照顾好蜀汉五虎将的家人和孩子。 第三个缘由,刘禅选择投降,其实也是为了五虎大将的后人们着想。你想啊,虽然在绵竹那一仗里,张遵这个张飞的孙子已经牺牲了,还有诸葛瞻这个诸葛亮的儿子,以及诸葛尚这个诸葛亮的孙子,他们都战死在了战场上。但那些五虎大将的其他后代们呢?他们现在过得咋样啊? 先说关羽这事儿,刘禅决定投降那会儿,庞会并没有大开杀戒,所以说,一开始投降的时候,关羽他们家的人都是好好的,没啥事儿。 张飞那家伙咋样了?他家里还有老二张绍在撑着门面呢。那时候,张绍已经做到了蜀汉侍中的大官,而且他们家跟曹魏那边的夏侯家关系铁得很,紧密相连。 赵云咋样了?这时候,赵云的儿子赵广已经在沓中这个地方牺牲了。他的大儿子赵统呢,则是在虎贲中郎督这个职位上。 说起黄忠啊,根据历史记录,黄老将军就那么一个独生子,名叫黄叙。但可惜得很,这孩子早早就去世了,更遗憾的是,他还没能留下个一儿半女。 马超咋样了?他有个闺女嫁给了安平王刘理,另外还有个儿子叫马承,继承了斄乡侯的爵位。 这么说吧,刘禅决定投降,其实就是为了保住他自己,还有开国那五虎上将的子孙们和家里人。你想啊,蜀国之所以能建立起来,五虎上将那可是功不可没的。虽然现在五虎将都不在了,但他们的后代咱们得照顾好,不能不管啊。 另外,有个很重要的原因,可能就是东吴不想看到蜀汉那大约90万人遭殃。要是蜀汉继续跟曹魏打下去,最后肯定还是得输。所以,这时候东吴没再去帮忙,反倒是瞅准机会,打算捞点好处。 廖化这位老将军,对刘禅的那三个小心思,可谓是心知肚明。记得姜维非要北伐那会儿,廖化就跟姜维直言不讳:“咱们兵力没人家多,脑子也没人家转得快,这么耗下去,迟早得完蛋。”说白了,廖化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这么打持久战,川蜀肯定是撑不住的。 孙刘两家的联手其实已经没啥实际作用了,刘禅心里头也都没了底。 除了前面说的那三个缘由,还有一个挺关键的事儿,就是孙刘联盟其实早就没啥实际意义了。为啥这么说呢?因为那时候孙吴的头儿孙皓,整天就知道喝酒玩乐,还爱杀人,是个出了名的糊涂又残暴的皇上。你说刘禅他能跟这种人一起打拼天下吗? 说白了,刘禅现在是孤军奋战,东吴那边根本不会伸手帮他一把。你想想,就凭蜀汉那点家底,咋可能打得过曹魏那快20万的精锐部队呢? 所以,刘禅选择直接认输,可能是因为他看明白了大局,蜀汉要是没了东吴的支持,也就只能缩在个小角落里了。 发布于:陕西省 |